大发正确的倍投几种方法

  • 赫鲁晓夫下台内幕:得罪350万军队和5000万农民,也得罪高层干部

  • 发布日期:2024-12-21 20:37    点击次数:65

赫鲁晓夫下台内幕:得罪350万军队和5000万农民,也得罪高层干部

1964年10月14日,一个寒冷的秋日,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暗流涌动。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正在克里米亚度假,殊不知自己的政治生涯即将迎来戏剧性的转折。就在这一天,苏共中央主席团召开紧急会议,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悄然拉开帷幕。

赫鲁晓夫曾以雷厉风行的作风著称,他大刀阔斧推行改革,誓言要让苏联在20年内赶超美国。然而,这位曾经的"玉米之王"为何在一夜之间从权力巅峰跌落?他究竟得罪了谁?又是如何失去了军队和农民的支持?更令人不解的是,那些曾被他一手提拔的高层干部,为何会集体倒戈?

在这场政治地震中,是否还有不为人知的秘密角色在幕后操纵?赫鲁晓夫的倒台,又会给苏联和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?让我们一起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,探寻赫鲁晓夫下台的惊人内幕。

1894年,尼基塔·谢尔盖耶维奇·赫鲁晓夫出生在俄罗斯库尔斯克省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谁能想到,这个出身卑微的农家子弟,日后会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呢?

年轻的赫鲁晓夫从小就显露出不安分的性格。15岁那年,他离开家乡来到顿巴斯煤矿区谋生。在这里,赫鲁晓夫不仅当过矿工,还学会了锁匠手艺。那时候的赫鲁晓夫,可不像后来那样圆滚滚的,而是个瘦削的小伙子。

展开剩余93%

有一次,赫鲁晓夫在井下工作时,突然听到头顶传来异响。凭借多年的经验,他意识到可能有坍塌的危险。赫鲁晓夫大喊一声:"快跑!"随后带领同伴迅速撤离。果然,他们刚跑出去不久,整个巷道就塌陷了。这次经历不仅让赫鲁晓夫在矿工中赢得了威望,也培养了他果断决策的能力。

1918年,24岁的赫鲁晓夫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。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。在党组织的培养下,赫鲁晓夫很快展现出了超人的工作能力和政治敏锐性。

1929年,赫鲁晓夫来到莫斯科工业学院学习。在这里,他遇到了自己的伯乐——时任莫斯科市委书记的拉扎里·卡冈诺维奇。卡冈诺维奇被赫鲁晓夫的能力所折服,将他提拔为莫斯科市党委书记。

赫鲁晓夫在莫斯科一展身手。他大力推动了莫斯科地铁的建设,亲自带头下到施工现场,和工人们同吃同住。1935年5月,莫斯科地铁第一期工程竣工通车,赫鲁晓夫因此获得了列宁勋章。

然而,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。1937年,斯大林发动了大清洗运动。作为莫斯科市委书记,赫鲁晓夫也参与了清洗工作。他后来回忆说:"那时候,我们每天都在开会,讨论谁是人民的敌人。"这段经历给赫鲁晓夫留下了深刻的阴影,也为他日后批判斯大林埋下了伏笔。

1939年,赫鲁晓夫被任命为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。在乌克兰期间,赫鲁晓夫展现出了非凡的组织才能。他大力推动农业集体化,同时也积极发展工业。在他的领导下,乌克兰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。

二战期间,赫鲁晓夫作为政委参与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重大战役。他经常深入前线,鼓舞士气。有一次,他差点被德军炮弹击中,幸好卫兵及时将他扑倒在地。这次经历让赫鲁晓夫更加珍惜和平,也让他认识到军队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。

1953年3月,斯大林逝世。在随后的权力斗争中,赫鲁晓夫凭借其政治智慧和广泛的人脉关系,逐步掌握了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。1956年,他在苏共二十大上发表了著名的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》的秘密报告,揭露了斯大林时期的种种罪行,开启了去斯大林化运动。

从一个普通矿工到苏联最高领导人,赫鲁晓夫的崛起堪称传奇。他的经历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奋斗,也折射出苏联社会的变迁。然而,正如他的崛起充满戏剧性一样,他的下台也同样令人唏嘘。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政治家,最终是如何失去权力的呢?

赫鲁晓夫上台后,雄心勃勃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他的农业政策。然而,这位自诩为"农业专家"的领导人,却在这个领域犯下了让5000万农民叫苦连天的错误。

1953年9月,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发表了关于农业问题的报告。他提出了一个听起来很美好的口号:"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"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赫鲁晓夫提出了一系列措施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规模种植玉米。

赫鲁晓夫对玉米的痴迷可以说是到了痴狂的地步。1955年,他访问美国艾奥瓦州时,被当地的玉米种植深深吸引。回国后,他立即下令在苏联大规模推广玉米种植。

有一次,赫鲁晓夫在莫斯科近郊的一个农庄视察。他看到农民们正在种植传统的作物,立刻皱起了眉头。"同志们,"他大声说,"你们为什么不种玉米呢?玉米是个好东西啊!"

农庄主任战战兢兢地回答:"赫鲁晓夫同志,我们这里的气候不适合种玉米..."

赫鲁晓夫打断了他的话:"不适合?不适合是人的问题,不是玉米的问题!"说完,他就命令农庄立即改种玉米。

这样的场景在全苏联各地上演。从乌克兰的黑土地到西伯利亚的冻土带,从波罗的海沿岸到中亚的荒漠,到处都可以看到玉米的身影。赫鲁晓夫甚至下令在北极圈内种植玉米,这种做法让许多农业专家都摇头不已。

然而,现实很快就给了赫鲁晓夫一记重拳。大多数地区的玉米产量远低于预期,有些地方甚至颗粒无收。在西伯利亚,农民们苦笑着说:"我们种的不是玉米,是冰棍。"

更糟糕的是,为了种植玉米,许多传统作物的种植面积被大幅缩减。结果导致这些作物的产量大幅下降,引发了严重的粮食短缺。

1960年,莫斯科的面包店门口排起了长队。一位老太太排了两个小时才买到一个面包,她气呼呼地说:"赫鲁晓夫同志,你的玉米在哪里呢?"

玉米政策的失败不仅影响了普通民众的生活,也让苏联的畜牧业遭受重创。赫鲁晓夫曾豪言壮语地宣称,用玉米喂养的牛能产出"像喷泉一样"的牛奶。然而,现实是许多奶牛因为不适应玉米饲料而生病,牛奶产量不升反降。

1961年,苏联爆发了严重的粮食危机。政府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,这对一个自诩为"社会主义农业模范"的国家来说,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。

面对失败,赫鲁晓夫却显得异常固执。他坚持认为问题不在于政策本身,而在于执行不力。他在一次会议上愤怒地说:"有些同志对玉米的态度,就像对待继母一样!"

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不仅包括推广玉米,还包括开垦处女地。他下令在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开垦大片荒地。起初,这个政策确实带来了一些短期效益。1956年,苏联的粮食产量创下历史新高。

然而,好景不长。由于过度开垦,大片土地很快就遭到了风蚀和水蚀。一位哈萨克斯坦的农民回忆说:"春天来了,我们的黑土就随风飘走了。"

到1963年,处女地的粮食产量已经下降到了灾难性的水平。许多新开垦的土地不得不重新荒芜。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,也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。

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最终得罪了5000多万苏联农民。这些曾经对他充满希望的农民,如今对他的政策失望透顶。一位乌克兰农民苦涩地说:"我们的领导人似乎忘了,玉米不是万能的,农民才是。"

农业政策的失败不仅影响了赫鲁晓夫的声望,也为他日后的下台埋下了伏笔。然而,这位固执的领导人似乎并未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。他继续推行其他领域的改革,其中包括对军队的大刀阔斧改革。这又会给他带来怎样的麻烦呢?

赫鲁晓夫在农业政策上的失误已经让他失去了农民的支持,但他似乎并未从中吸取教训。相反,他将改革的魔爪伸向了苏联的另一个重要支柱——军队。这一举动不仅引起了350万军人的不满,更在无形中动摇了他权力的根基。

1955年,赫鲁晓夫在一次最高苏维埃会议上突然宣布:"我们的军队太大了!"这句话如同一颗炸弹,在军队内部引起了巨大震动。当时的苏联军队拥有500多万人,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军事力量之一。

赫鲁晓夫认为,在核武器时代,庞大的常规部队已经不合时宜。他主张裁减军队,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。这个想法听起来很有道理,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。

1955年到1958年间,苏联军队裁减了200多万人。这些退伍军人突然失去了工作,许多人难以适应平民生活。有一次,赫鲁晓夫在莫斯科街头遇到一群失业的退伍军人。他们围着赫鲁晓夫,抱怨找不到工作。赫鲁晓夫当场承诺会解决问题,但这个承诺最终没能兑现。

裁军不仅影响了普通士兵,也触动了军队高层的利益。一位退役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:"赫鲁晓夫同志似乎忘了,是谁在战争年代保卫了祖国。"

然而,赫鲁晓夫并未停止裁军的步伐。1960年,他再次宣布裁减120万军队。这一决定让许多军官感到不安。一位上校在私下里说:"我们刚刚赢得了战争,现在却要裁减军队,这不是在自废武功吗?"

赫鲁晓夫的裁军政策不仅影响了军队的规模,也改变了军队的结构。他大力发展导弹部队,认为这是未来战争的主要力量。1962年,他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宣称:"导弹就是我们的上帝!"这句话让许多传统兵种的军官感到不快。

有一次,赫鲁晓夫视察一个空军基地。当他看到一排排战斗机时,突然说:"这些飞机已经过时了,我们应该多造导弹。"站在一旁的空军司令脸色顿时变得铁青。

赫鲁晓夫的军事改革还包括缩短服役时间、取消部分军衔等措施。这些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效率,但也引起了许多军人的不满。

1962年,赫鲁晓夫决定将坦克部队从步兵师中分离出来,成立独立的装甲旅。这个决定遭到了许多将领的反对。一位著名的坦克军指挥官在会议上公开反对:"这样做会严重削弱我们的作战能力!"但赫鲁晓夫坚持己见,强行推行了这项改革。

赫鲁晓夫的军事改革还涉及到军事院校。他认为军官教育时间太长,应该缩短学制。这引起了军事教育界的强烈反对。一位军事学院的教授说:"培养一个合格的军官需要时间,这不是生产玉米。"

然而,赫鲁晓夫的军事改革并非全无可取之处。他提高了军人待遇,改善了基层官兵的生活条件。一位普通士兵回忆说:"赫鲁晓夫同志让我们吃上了白面包,这在斯大林时代是不可想象的。"

赫鲁晓夫还推动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。在他的领导下,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,把第一个人送入太空。这些成就大大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威望,也增强了军人的自豪感。

但是,这些积极因素并不足以抵消裁军带来的负面影响。到1964年,军队内部对赫鲁晓夫的不满情绪已经达到了顶点。许多高级将领开始暗中支持反对赫鲁晓夫的政治势力。

在赫鲁晓夫最后的日子里,军队选择了沉默。当政变发生时,没有一个将军站出来支持他。曾经被他称为"我们的上帝"的导弹,也没有成为他的救星。

赫鲁晓夫的军事改革,本意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,提高军队的作战效能。然而,他操之过急、不考虑实际的做法,最终alienated了350万军人。这个曾经是他坚强后盾的群体,在他最需要支持的时候选择了沉默。

然而,赫鲁晓夫得罪的不仅仅是农民和军人。他的改革触动了更多人的利益,其中就包括那些曾经被他提拔的高层干部。这些人是如何从支持者变成了掘墓人的呢?

赫鲁晓夫在得罪了农民和军队之后,他的政治生涯还面临着一个更大的威胁——那些曾经被他一手提拔的高层干部。这些人本应是他最坚实的政治基础,却在关键时刻集体倒戈,成为了他的掘墓人。这一幕戏剧性的转变,堪称苏联政治史上最精彩的一幕。

赫鲁晓夫上台后,大力提拔新人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列昂尼德·勃列日涅夫。1957年,赫鲁晓夫将勃列日涅夫从乌克兰调到莫斯科,任命他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。当时,赫鲁晓夫对勃列日涅夫评价很高,他在一次私人场合说:"这小子有前途,说不定以后能接我的班。"

然而,赫鲁晓夫没有想到,这个"有前途的小子"最终会成为他的掘墓人。

另一个被赫鲁晓夫重用的干部是尼古拉·波德戈尔内。1960年,赫鲁晓夫将波德戈尔内提拔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,相当于国家元首。赫鲁晓夫曾对身边的人说:"波德戈尔内是个好同志,忠诚可靠。"

然而,正是这个"忠诚可靠"的波德戈尔内,在1964年的政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

赫鲁晓夫的用人之道有一个显著特点:他喜欢提拔那些能力强但又不太有政治野心的人。他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权力被架空。例如,他曾经说过:"我喜欢科兹洛夫,因为他只会唱歌,不会搞政治。"

然而,这种做法最终成为了赫鲁晓夫的致命弱点。那些被他认为"不会搞政治"的人,实际上都在暗中积蓄力量,等待着推翻他的机会。

1962年,赫鲁晓夫推行了一项重大改革:将党的组织分为工业部和农业部。这项改革引起了许多高层干部的不满。一位地方党委书记私下抱怨说:"这简直是胡闹,我们现在连开会都要开两次。"

赫鲁晓夫的改革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。例如,他取消了干部的终身制,规定干部任期和连任次数。这项措施虽然有利于防止官僚主义,但也让许多高级干部感到不安。

有一次,赫鲁晓夫在一次会议上说:"有些同志坐在位子上太久了,屁股都坐烂了。"这句话虽然引起了哄堂大笑,但也让许多老干部感到不快。

赫鲁晓夫还大幅削减了高级干部的特权。他取消了高级干部的专用别墅、私人厨师和保姆等待遇。这些措施虽然赢得了普通民众的赞赏,但也让高层干部怨声载道。

有一位部长在私下里抱怨说:"赫鲁晓夫同志太不近人情了,我们辛辛苦苦为国家工作,连个像样的房子都不给住。"

赫鲁晓夫的作风也让许多高层干部感到不适。他喜欢当众批评下属,有时甚至会用侮辱性的语言。有一次,他在一次会议上指着一位部长的鼻子说:"你这个蠢驴,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搞不明白!"

这种粗暴的作风让许多高层干部感到恐惧和不安。他们开始在私下里交流对赫鲁晓夫的不满。

1964年初,一些高层干部开始秘密串联。他们经常在莫斯科郊外的别墅里聚会,讨论如何解决"赫鲁晓夫问题"。其中最活跃的就是勃列日涅夫和苏斯洛夫。

有一次,他们在讨论中谈到了赫鲁晓夫的缺点。勃列日涅夫说:"赫鲁晓夫同志太独断专行了,他不听别人的意见。"苏斯洛夫则说:"他的一些政策太冒险了,如果继续下去,会给国家带来灾难。"

这些高层干部的反叛不仅仅是因为个人利益受损,也有对国家前途的担忧。赫鲁晓夫的一些政策,如玉米种植运动和处女地开垦计划,已经给苏联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害。

1964年10月,当赫鲁晓夫在克里米亚度假时,这些高层干部终于采取了行动。他们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,决定罢免赫鲁晓夫的职务。

当赫鲁晓夫回到莫斯科时,等待他的是一个巨大的政治打击。那些曾经被他提拔、信任的干部,如今都站在了他的对立面。

在最后的政治博弈中,赫鲁晓夫显得孤立无援。那些曾经对他唯命是从的高层干部,此时都保持了沉默。最终,赫鲁晓夫不得不接受现实,同意辞去所有职务。

赫鲁晓夫的下台,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。那些曾经被他提拔的高层干部,最终成为了他政治生涯的终结者。这个戏剧性的转折,不仅改变了赫鲁晓夫的命运,也改变了苏联的历史进程。

然而,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是如何在一夜之间彻底终结的呢?那个发生在克里米亚和莫斯科之间的政变,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?

1964年10月13日,克里米亚的阳光依旧温暖。赫鲁晓夫正在他最喜欢的度假胜地皮钦达享受着悠闲时光。然而,他并不知道,就在600多公里外的莫斯科,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正在悄然展开。

那天早晨,赫鲁晓夫接到了一个来自莫斯科的电话。电话那头是他的老朋友,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。马利诺夫斯基用一种异常严肃的语气说:"尼基塔·谢尔盖耶维奇,莫斯科出了点状况,主席团希望你立即回来。"

赫鲁晓夫有些困惑,但并没有太在意。他对马利诺夫斯基说:"我正在度假,有什么事等我回去再说吧。"然而,马利诺夫斯基坚持道:"情况很紧急,请您务必立即返回。"

赫鲁晓夫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。他立即准备返回莫斯科。然而,当他来到机场时,却发现原本属于他的专机已经不见了。取而代之的是一架普通的客机。这个细节让赫鲁晓夫感到不安,但他还是登上了飞机。

就在赫鲁晓夫飞往莫斯科的同时,克里姆林宫里正在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博弈。勃列日涅夫、苏斯洛夫等人召集了一次紧急会议。会议的议题只有一个:罢免赫鲁晓夫的所有职务。

会议一开始,勃列日涅夫就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。他拿出一份详细的报告,列举了赫鲁晓夫近年来的种种"错误":农业政策的失败、外交上的冒险主义、个人崇拜倾向等等。

苏斯洛夫接着发言,他说:"赫鲁晓夫同志的一些做法已经严重危害了党和国家的利益。我们必须采取行动,以挽救苏联。"

会议室里一片寂静。虽然很多人心里早就对赫鲁晓夫不满,但真到了要推翻他的时候,还是感到有些犹豫。

这时,一直保持沉默的米高扬突然站了起来。米高扬是赫鲁晓夫的老朋友,大家都以为他会为赫鲁晓夫说话。然而,米高扬说的话却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:"同志们,我同意勃列日涅夫同志和苏斯洛夫同志的意见。为了苏联的未来,赫鲁晓夫同志必须下台。"

米高扬的表态无疑给了其他人极大的鼓舞。很快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言,批评赫鲁晓夫的错误。

就在莫斯科的政变如火如荼地进行时,赫鲁晓夫的飞机终于降落在了莫斯科机场。然而,等待他的不是往常的欢迎仪式,而是一片冷清。只有几个安全人员站在那里,神情严肃。

赫鲁晓夫被直接带到了克里姆林宫。当他走进会议室时,看到的是一张张冷漠的面孔。勃列日涅夫站起来,用一种公事公办的语气说:"尼基塔·谢尔盖耶维奇,主席团已经做出决定,请你辞去所有职务。"

赫鲁晓夫愣住了。他环顾四周,希望能找到一个支持者。然而,那些曾经对他唯命是从的人,此刻都低着头,避开他的目光。

赫鲁晓夫试图为自己辩护。他说:"同志们,我承认我有错误,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苏联的利益。"然而,他的话并没有引起任何共鸣。

最后,赫鲁晓夫看向了他最信任的人之一,阿纳斯塔斯·米高扬。然而,米高扬只是摇了摇头,说:"尼基塔,为了党和国家,你必须下台。"

这句话仿佛一记重锤,彻底击碎了赫鲁晓夫的希望。他沉默了很久,最后说:"好吧,如果这是党的决定,我接受。"

就这样,赫鲁晓夫在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权力。第二天,苏联的报纸上刊登了一则简短的公告,称赫鲁晓夫因健康原因辞去所有职务。

赫鲁晓夫被软禁在莫斯科郊外的一栋别墅里。他的警卫被撤走,电话线被切断。曾经呼风唤雨的苏联最高领导人,如今成了一个被历史遗忘的老人。

然而,赫鲁晓夫并没有像他的前任斯大林那样在失势后遭到迫害。新的领导集体给了他一份还算体面的退休金,允许他在莫斯科郊外安度晚年。

赫鲁晓夫在退休后的日子里,开始写回忆录。他在回忆录中坦承了自己的一些错误,但也为自己的政策辩护。他写道:"我可能做错了很多事,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苏联的利益。"

1971年9月11日,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去世,终年77岁。他的葬礼很简单,只有家人和几个老朋友参加。然而,在普通苏联民众中,对赫鲁晓夫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。

有人怀念他改革的勇气,也有人痛恨他的鲁莽和独断。但无论如何,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他的崛起和陨落,不仅是一个人的命运,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客似云来 文旅市场红红火火

相关资讯

2025年2月20日湖北黄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价格行情

新闻动态 2025-03-08
品种 最高价 最低价 大宗价 大白菜 0.80 0.60 0.70 甘蓝 4.00 3.60 3.80 油菜 6.00 5.20 5.60 小白菜 4.00 3.20 3.60 生菜 4.00 3.40 3.60 菠菜 6.00 5.20 ...

赫鲁晓夫下台内幕:得罪350万军队和5000万农民,也得罪高层干部

新闻动态 2024-12-21
赫鲁晓夫下台内幕:得罪350万军队和5000万农民,也得罪高层干部 1964年10月14日,一个寒冷的秋日,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暗流涌动。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正在克里米亚度假,殊不知自己的政治生涯即将迎来戏剧性的转折。就在这一天,苏共中央主...

客似云来 文旅市场红红火火

新闻动态 2025-02-03
本文转自:广州日报 大年初一广东4A级以上景区接待365.6万人次 客似云来 文旅市场红红火火 广州日报讯(全媒体记者 陈薇薇 通讯员粤文旅宣)大年初一,也就是春节假期第二日,广东省围绕“请到广东过大年”主题,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和优...
    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大发正确的倍投几种方法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